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,一部12集的网剧凭实力“刷屏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由执导过网剧《隐秘的角落》的导演辛爽推出的第二部作品《漫长的季节》,目前在豆瓣网上由超过23.7万名观众打出了9.5的高分。该剧不仅播放量在播出平台腾讯视频连日霸榜,在猫眼平台上也收获亲情、家庭和悬疑类网剧总榜第一。
收视与口碑齐丰收,这部网剧靠什么征服观众?
从作品中感受“匠心”
“看悬疑剧最怕剧透,但《漫长的季节》几乎没人能猜到后续剧情的峰回路转。”公务员陈先生今年五一长假没有外出旅游,“天天守着这部剧更新”。对政法系统颇为熟悉的他看过不少悬疑剧,“这类型剧基本看一半就能猜出结局”。然而这次他失算了,“全剧一共12集,看到第9集我预测可能是类似《白夜行》那样的故事,结果第10集就推翻了我的全部想法。以为后面就没啥可说的,11集用一部电影的篇幅,看得我泪眼婆娑。”
《漫长的季节》以90年代末和2016年两条时间线索展开,其中90年代末的戏份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。“这部剧悬疑感一开始就很强,不仅是剧中的案件,还有叙事手法带给观众的‘迷雾’。”长假最后两天在家追完剧的外企白领施诚,看第一集时对演员的表演感到困惑:“比如范伟饰演的王响,老年时明明云淡风轻,可看到一张模糊的照片忽然就紧张了;还有王响的儿子王阳,第一次被父亲叫醒时神色惊恐,身体发抖,至于吗?”然而看完全剧,他才发现这些细节全是伏笔。“因为导演独特的叙事结构,让整部剧环环相扣前后照应。”
还原的历史记忆
《漫长的季节》所涉及的90年代末期,是如今主流观众群体80后、90后的青春和童年记忆。能否还原当时的场景,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。
“剧中好多一闪而过的镜头,满满都是童年回忆。”家住徐汇田林的市民胡先生记得90年代末父亲“下海”去了一家食品企业,办公桌上就曾摆了一个陶瓷奔马,“跟剧中公安局的刑警队长马德胜办公桌上的一模一样。”看剧之后与朋友交换剧中此类细节发现,是胡先生与朋友的一大乐趣。
影片还原90年代改革的特殊时期
不仅仅是服装和道具。《漫长的季节》以90年代末期国企改革为大背景,在上海一家旅游企业工作的洪先生老家住在一座钢铁城市,城市划江而治,一边是厂区,一边是市区。“厂区里学校、医院、商业设施一应俱全,从生产工作到洗澡吃饭,职工都在厂区完成,工人退休子女还能顶岗。这在剧中都得以重现。”不过随着90年代末国企改革,他的不少同学家庭不得不南迁谋生。“我小时候大企业大集体意味着有保障,等我长大了有个哥哥相亲,人家一听是‘大集体’都不乐意。”洪先生曾跟年近70的父亲交流当年的情况,父亲坦承那时对外界既恐惧又茫然,担心随着企业消失自己人生也变得没有意义,“这跟剧里形容人生像一个圈,没人想过走出去非常相似。”在他看来,《漫长的季节》虽是文艺作品,但从历史之外刻画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,“这也是一种记录和再现。”
直抵人心的力量
“这部剧好看一大原因是幽默感,中老年‘探案组’聚在一起太好笑了。”市民罗家强虽是上海人,却对剧中的东北话十分亲切,“在海外留学时,东北口音的影视剧和小品就是我们的乡愁。”而剧中三位中老年角色聚在一起斗嘴,“就像三人同台的脱口秀”。
“这部剧厉害就在通过看似幽默的日常,拍出了中国人面对苦难特有的不屈。”从事影视制作工作的吴先生表示,自己从这部剧中看到了文学气质:“老年王响已经平和睿智,可还是希望找到儿子死亡的真相,不为翻案,就为给自己一个交代,像极了张艺谋《秋菊打官司》里‘我就是要个说法’;中年王响在派出所办理妻子和儿子的死亡证明,从剪掉一角的身份证直接跳到老年的他平静面对多年好友龚彪身亡,又让人想到余华的《活着》。他在出租车里心平气和地说出‘不管过得好赖,活成啥样,都能往前看’时,我跟剧中李巧云一样泪流满面。”
出租车中意外相遇的对白感动了不少观众
从事影视宣发工作的唐缨则在剧中看到了很多种“可能”。“这部剧完结了,但网上讨论还是热火朝天,比如王阳之死到底是意外还是遇害,比如最后王响的幸福生活是他的想象还是现实,我想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选择。”在唐缨看来,无论哪一种观点,王响从根本不听儿子王阳的想法到鼓励养子王北坚持理想、出走远方,都体现着“向前看,别回头”的人生态度。
栏目主编:施晨露
本文作者:张熠 简工博
题图来源:网剧《漫长的季节》海报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